每到梅雨季,濕漉漉的空氣、晾不干的衣物、發霉的墻角,都成了人們生活中的 “小煩惱”,大家都盼望著雨季快點結束。那么,梅雨季節究竟什么時候結束呢?了解其中的規律,不僅能滿足我們的好奇心,更能讓我們更好地規劃生活。
從氣象學角度來說,梅雨是初夏時節,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至日本南部一帶出現的持續陰雨天氣。每年進入梅雨叫 “入梅”,結束叫 “出梅” 。正常年份,典型梅雨在 6 月中旬到下旬 “入梅”,7 月上旬到中旬出梅,雨期持續 20 - 30 天。但實際上,不同地區、不同年份的出梅時間差異很大。
在中國,臺灣地區一般 5 月中旬入梅,6 月中旬出梅,是較早告別梅雨的地方。浙江地區入梅時間在農歷五月初,具體是芒種后的第一個丙日入梅,小暑后第一個未日出梅 。長江中下游的上海、南京等地,正常出梅時間在 7 月中旬,可有些年份,梅雨的 “脾氣” 很古怪:1954 年,梅雨持續了兩個多月,直到 8 月才結束;1958 年,梅雨期卻只有兩三天,早早退場。
梅雨季節何時結束,受多種因素影響。副熱帶高壓是其中的 “幕后推手”。每年 7 月左右,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移到北緯 25° 左右,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其控制,降水減少,梅雨就接近尾聲。要是副熱帶高壓弱,賴在偏南的位置不走,梅雨期就會拉長;要是它很強,快速北抬,梅雨就會提前結束。冷暖空氣的 “博弈” 也至關重要。當它們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僵持不下,鋒面雨帶穩定,梅雨就會持續;一旦冷空氣 “敗下陣來”,暖濕氣流占上風,天氣放晴,梅雨也就結束了。
除了正常出梅,還有一些特殊情況?!暗裹S梅” 就是其中之一,梅雨結束后,天氣剛轉晴變熱,卻因高空西風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跳后南退,梅雨又卷土重來。不過,倒黃梅一般持續一周到十天半月,多是雷雨、陣雨天氣,雨量集中。等它真正結束,才會迎來持續的晴熱天氣?!岸堂贰?和 “空梅” 現象也時有發生,這兩種情況意味著梅雨期特別短,甚至根本不出現,往往會帶來干旱,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小的壓力。
梅雨季節結束的時間,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在梅雨結束前,我們可以提前做好準備:把厚衣服清洗、晾曬后收納起來,為迎接夏季衣物騰出空間;檢查家中的防潮除濕設備,比如除濕機、干燥劑,避免出梅后氣溫驟升,室內潮氣引發物品發霉。出梅后,天氣迅速變熱,紫外線增強,要及時更換防曬裝備,準備好遮陽傘、防曬霜;由于氣溫升高,食物更容易變質,要注意調整飲食,多吃新鮮蔬果,保持飲食清淡。對于農業生產來說,出梅后的晴熱天氣有利于農作物生長,但也要警惕干旱和高溫熱害;交通運輸行業則要提前做好應對高溫天氣對道路、車輛影響的準備。
關注梅雨季節的結束時間,了解背后的氣象規律,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更加從容。多留意氣象部門發布的天氣預報和梅雨監測信息,就能提前規劃,更好地享受出梅后的美好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