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張椿得近照
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財經頻道(記者:李廣義 許順喜)報道,“盡管我是省書協會員,多家書畫院也聘我為他們的名譽院長、副院長、院士,但我自己卻認為,我是一個書法愛好者,是一個練了50年書法的老學生,因為,我從沒有滿足自己所取得的成績,至今仍在堅持學習,天天筆耕不誤。”接受記者采訪時,張椿得如是說。
由于受家庭環境的熏陶,張椿得自幼喜愛書法,從拿起毛筆的那一天起,他就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。從小學到中學,后來參軍到了部隊,再后來轉業到地方,無論學習、訓練和工作多么繁忙,他都堅持抽出時間練習書法,上追魏晉,下朔明清,以唐楷為宗,并溶現代審美意趣寓于其中,嚴寒酷暑,臨池不輟。工楷、行、草、隸書及軟硬筆等書法皆擅。

張椿得抄寫《心經》
上世紀七十年代,參軍的人尤其是從農村入伍的戰士,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較低的現象,部隊首長發現了張椿得的毛筆字寫得像模像樣,除了對他大加贊賞外,還抽調他到機關做文書工作,于是,辦板報,寫材料,成了他份內的工作,初到連部當文書時,連長還專門交代:“需要什么,就支持什么,你一定把咱們的辦報辦好,可不能落在兄弟連隊后面。”在領導支持下,經過他的刻苦努力,他所在的連文化生活搞得有聲有色,還多次在全團舉辦的專項評比中獲獎,張椿得也因此提了干,成了一名文職軍官,之后,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,就暗下決心,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工作,以優異的成績報答組織對我的關懷和培養。于是,他把自己為數不多的津貼全部拿出來,買練習書法用的書籍,外出開會和學習,他無心觀賞那里的高樓和美景,也沒有心思和與會的人員交際,每到一地,他都留心觀察那里的碑文和牌匾,及其上面風格不同字體,因為無論哪里的牌匾和碑文,都有古今名家書寫的。欣賞這些牌匾和碑文,不僅給他以美的感受,更讓他領略到中國古老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。

張椿得作品《萬里煙波鷗境界》
上世紀八十年代末,張椿得轉業到地方以后,并沒有滿足在部隊期間在書法方面取得的成績,而是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進。在鄉鎮工作期間,沒有禮拜天,白天練習書法幾乎是不可能的,他就抽出時間晚上練,晚上還時常停電,就點起蠟燭照明。酷暑盛夏,屋內像蒸籠,炎熱難耐,而他卻依然堅持不誤,汗流浹背他就權當天降甘霖,給他帶來一股清涼沁入心脾,即便身上熱出痱子,也全然不覺;三九嚴冬,室內冷得像冰窟,寫起字來手指發僵發痛,但他練習書法的激情依然不減,實在堅持不住就搓搓手、跺跺腳,繼續練習;尤其是在春節前,他把寫春聯當成練字讓群眾點評的好機會,在大街上擺上一張桌子,鋪開紅紙就開始寫,連續站著寫好幾天也不覺得累。